新聞資訊
![](images/right-news.jpg)
行業資訊
中成藥降價預期逼近 大品種以量取勝
來源:醫藥網發布時間:2013-12-20點擊:4560次
生意社12月20日訊 有關中成藥將大幅度降價的消息近段時間頻頻出現。“年底前國內近2600家中成藥企業將迎來一輪降價,降價幅度不低于10%-15%,有些甚至將超過25%。”這意味著近年來中藥材價格不斷上漲的勢頭將得到遏止,甚至逆轉,行業利潤也將下滑,因而引起業界人士的關注。有關方面正在為應對可能到來的降價做著相應的準備。
大品種以量取勝
對于降價可能給中成藥行業造成的影響,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醫藥市場上中成藥利潤不錯,尤其是中藥注射劑,比如上海凱寶的痰熱清注射液的毛利率達到84.29%;中恒集團的血栓通系列毛利率達85%。而且,不少中成藥企業利潤來源高度依賴一兩個獨家品種,價格如果被下調,對不少企業將影響巨大。
在得知中成藥將大幅度降價的消息后,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致電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市場專業委員會,相關人士表示,尚未獲得上級單位有關降價的確切消息。不過,由于降價預期不斷逼近,各方面也在做著應對的準備,尋求突破困局之策。
據中國中藥協會網援引該協會循證藥物經濟學專業委員會反復提及的話題稱:“沉寂了6年的中成藥可能馬上要降價了。”消息人士透露,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于12月2日在北京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中成藥調價事宜。為應對可能到來的降價,業內人士正在研討未來中藥大品種的培育路徑。
所謂中藥大品種,就是指產量大、銷量大、用量大的中藥大品種,比如甘草、黃芪、白術、茯苓、桔梗等等,大品種以量取勝,從而彌補因大范圍降價而導致的利潤損失。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教授劉國恩表示:“培育醫藥大品種需要有一定的市場條件,并且要在市場份額和有效回報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培育大品種的同時用獲得的回報反哺優勢品種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在劉國恩看來,產生大品種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全面、準確無誤地捕獲市場信息,其中反映供需狀況的價格信息是關鍵中的關鍵。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講,通過價格信息就能看出臨床需求變化。而價格信息的捕捉主要是靠價格機制來實現的。為此,劉國恩強調,市場配置資源需要有效靈敏的價格機制,為供需雙方提供信號,起到導航的作用,為供需雙方提供激勵,平衡收入分配。
循證藥物經濟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磊贊同劉國恩的觀點,他指出,在心腦血管領域,一線的注射用血栓通的市場銷量達到60億元,丹紅也有45億元的銷量,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品種,那么日均費用僅為2.74元的速效救心丸為何不能做成年銷售量突破20億元的大品種?中國循證醫學中心主任李幼平在分析了國內各年齡段疾病負擔后表示,中年以上人群心臟和循環系統疾病及癌癥的負擔較其他疾病更重,換言之,針對這兩大疾病的大品種藥物未來市場前景可觀。
向提取物產業集中
中國中藥協會網透露的另一信息是,同樣是為了應對可能到來的中成藥降價潮,除發展大品種外,中藥生產企業或將迎來兼并潮,向在中藥提取物產業集中。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規定,未來不具備提取能力的藥企要停止相關產品生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舉旨在鼓勵企業自行進行中藥提取。由于部分中藥生產企業將停產,行業集中度將提高。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植物提取物產業已成為“朝陽產業”,占中藥類產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2010年植物提取物出口額達8.2億美元,2011年突破10億美元大關,2012年為11.6億美元。在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植物提取物進出口額4.1億美元,同比增加12.1%,出口額3.3億美元,同比增加11.2%,占中藥商品出口額的47%。
對此,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中成藥生產和提取面臨一場行業洗牌“在所難免”。不少依靠委托加工提取物存活的企業,將面對停產或者被兼并的局面,而對于一直都是自行提取的企業來說,早期的投入有望獲得回報,在藥品定價時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北京同仁堂一位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行業兼并向提取物產業集中,主要目的就是加強規范,提升中成藥質量,改變目前中藥提取大量出現的委托加工亂象。同時還可淘汰落后產能,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可謂“一箭雙雕”。在當前中藥材價格上漲、藥品招標降價的大背景下,加強對中藥提取物的規范管理,使得藥材、飲片等成本提高,投料來源規范,對藥品的成本、定價話語權、淘汰一些不規范中小企業、行業的整合,以及降低降價后利潤減少給行業帶來的沖擊,都有深刻的影響。
有升有降以降為主
對于此輪降價的原因,有媒體指出,之所以調整中成藥價格,緣于國家最高零售價與各省招標采購的實際中標價差距越來越大,輿論普遍質疑相關部門最初對中成藥的定價過高。中成藥是指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制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2012年,中成藥行業營業收入達到3600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6.2%,高于醫藥制造業平均水平。看來,降價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然而,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致電北京的中藥店,同仁堂表示,沒有得到有關方面關于降價的通知。百峰堂大藥房的一位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尚未接到降價通知,而且一些中成藥的價格不降反升,比如人參再造丸,漲價后的進價竟高達51.3元,而原先的零售價格為29元。這說明,中成藥價格的確存在增長率過高的現象。
記者隨后咨詢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藥界人士,該人士表示,目前的調價原則為“有升有降有保”。“有升”主要指低價品種,必須是國家藥典中規定的臨床必備或急救藥品,將適當提價。“有保”主要指原材料上漲較多的中成藥,主要是平價品種以及國家機密級處方藥品,以先行零售價為基礎進行5%-10%以內的微調。“有降”主要指在地方招投標中享受優質優價的中藥獨家品種,降幅會達到10%以上,最高降幅為25%,可分兩年到位。
“雖然價格計劃有升有降,但降價仍是主旋律。目前擬第一批降價品種為非國家基本藥物的中成藥,主要是獨家品種。”這位人士表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