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行業資訊
外資藥企著急搶市場 加速在華本土化進程
來源:醫藥網發布時間:2013-04-25點擊:4325次
生意社4月25日訊
跨國藥企頻頻加速在華本土化的進程,而本土化的研發與制造均一致指向中國龐大的藥品消費市場。羊城晚報記者昨日獲悉,默沙東公司投資額高達1.2億美元的中國新廠正式投入運營;而在本月中旬,羅氏制藥宣布與杭州歌禮生物合作,開發治療丙肝的新藥。這是羅氏首次與國內本土企業合作開發、生產新藥。
開展全球同步臨床試驗
歌禮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勁梓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此次的合作,歌禮出資并負責創新藥物Danoprevir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的開發、注冊以及生產工作。羅氏將根據階段性成果向歌禮支付藥物開發及商業化里程金。
據了解,新藥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一直比較緩慢,絕大多數新藥從首次通過國際新藥申請審批,到通過中國監管審批上市大致需要經歷長達5年,如果開展全球同步臨床試驗,這種延遲可以被縮短到1年半。因此,要搶占中國市場,就要盡早在中國開展與全球同步的臨床試驗,縮短中國與全球的“時差”。
本土制造提速
除了研發本土化之外,進口藥品轉向本土化生產的進程也在加速。
默沙東全球人類健康部總裁石亞敦表示,這個工廠供應16種藥品,不僅僅是支持中國的業務增長,也會供應亞太市場,對于整個亞洲來講都是具有戰略關鍵意義的一個工廠。據悉,默沙東在全球有72家工廠,新廠是其現在亞太乃至全球最大的包裝工廠之一。
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GSK)總裁馬克銳此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2009年GSK在中國銷售產品量的30%是在本地生產,預計今年年底這一比例將提高到75%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對羊城晚報記者表示,相比跨國外資藥企直接在中國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相比,中國本土企業申請和開展一期、二期、三期的臨床試驗時間相對較短。此外,直接在中國實現本土化生產,也可以從源頭上降低成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