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行業資訊
中藥材造假行為泛濫 手段專業行家都看不出
來源:醫藥網發布時間:2013-04-22點擊:4389次
生意社4月22日訊
記者日前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中藥材造假現象出現了一些新動向,這也增加了對造假的打擊難度,對當前中藥材市場管理提出了新挑戰。遏止中藥材造假泛濫,亟需從制度和標準建設的根本上著手。
造假行為的泛濫
據了解,當前中藥材造假出現的新動向主要包括造假手段不斷高科技化、形成分工明確的造假產業鏈、醫生和藥廠參與其中等三個方面。
“現在中藥材造假手段可謂日新月異,一些高科技手段也進入這一領域并不斷增多,讓人眼花繚亂。”成都中藥材市場整治辦公室的王永康說。
從事中藥材檢驗工作20多年的王永康告訴記者,過去,中藥材制假售假主要集中在蟲草、燕窩等名貴中藥材,但隨著近年來中藥材整體價格的上漲,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將制假的“魔手”伸向普通中藥材,而且手段也日趨翻新。
本刊記者在全國多個中藥材市場走訪時了解到,當前中藥材造假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模制,如用淀粉、石膏粉調制入模制造“冬蟲夏草”;二是造型,如以雞蛋、明膠等物質加工成菜花狀團塊充當紫河車;三是染色,如用葡萄皮加顏料染制,冒充山茱萸。四是熏制,將無藥用價值的檀香邊材木塊噴香精充當檀香。五是摻雜,主要是將砂石、泥塊、塵土、糖等以各種手段摻入正品藥材中。
中藥材造假的巨大利益驅使造假者不斷研究新的造假手法,甚至引入一些非常專業和高科技的手段。有業內人士向記者列舉:如用鉛粉或者錫粉摻土和膠水,用在冬蟲夏草的苗上以增重;將一斤紅花鋪在容器上,噴上糖水,再撒上三兩的紅磚粉拌勻,由于顏色極為相似,連行家都看不出來。
記者還了解到,隨著造假技術的不斷提升,專業化分工日趨明細,中藥材造假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條從源頭到成品的黑色產業鏈。
一名藥材經營商以藥渣摻假為例,給記者勾勒出了一條黑色利益鏈:藥廠部分違法人員將本應及時銷毀的藥渣偷偷運出,再運至加工場地,由專門人員負責藥渣烘干、漂白等技術處理,最后銷往中藥材市場。“一車藥渣兩三噸才幾百元,加工費一般每公斤兩元。每一環節都要產生高額利潤,最終賣到市場的藥渣價格約為中藥材的一半。這兩年中藥材價格上漲,有時能賣到市場價的七成。”
業內人士透露,中藥材造假,不僅包括中藥材,還包括一些中藥飲片。河北安國是中國最大的中藥材批發市場,那里的商戶本來只有經營批發中藥材的資格,但由于飲片更好賣錢,因此,大量商戶都在做中藥飲片的加工生產,假冒偽劣行為時有發生。而后,這些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的中藥飲片又被賣到醫院和中成藥制藥企業,并最終來到消費者手中。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藥飲片領域,造假的黑色利益鏈還能夠繼續向終端延伸。例如,有人專門從事生產假冒包裝袋、印刷假冒合格證明以及假的銷售出庫單等“造假服務”。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高額利潤驅使下,不僅一些中藥材生產者和銷售者直接造假,一些中成藥生產企業和醫生也間接參與其中,甚至直接進行制假售假,參與主體的增多客觀上推動了中藥材造假行為的泛濫。
當前,由于中藥產品的招標價被壓得很低,一些中藥廠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市場上購買便宜的中藥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中藥材造假盛行。北京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說:“要辨別真假中藥材其實并不是一件難事,造假行為之所以會有生存空間,主要是藥廠的采購人員‘唯便宜是取’。”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其廣說,有不少缺乏商業道德的“現代中藥”生產企業把提取過“有效成分”、“單體”的中藥原料再加工切片,以飲片方式銷售到藥材市場上去,使得許多藥廠用這種“飲片”生產出來的中成藥藥效大減。
記者調查還發現,作為通向患者的最后一道關口,目前一些醫院“以藥養醫”也容易為假藥留下生存空間——由于中藥飲片本身盈利空間不大,很難撈到回扣,藥材生產商、售賣商便采用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中藥飲片低價賣給醫生,給醫生提供賺取高額回扣的空間。
打擊制假售假難題待解
業內人士反映,目前對中藥材制假售假的打擊,仍面臨著行業標準缺失、準入門檻不高、違法成本低、執法人員不足等多方面難題。
伊廈成都國際商貿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壽建鴻說,由于行業標準缺失,如何對假藥定性存在尷尬。“對于通過各種手段摻假售假的行為,打擊起來相對簡單,但中藥材講究道地,不同地區種出來的中藥材其藥性也各不相同,如果客商以次充好,是否能夠認定其售假藥材面臨現實的操作難題。”
中新藥業副總經理徐道情說,目前,中藥材、制劑的收購方,在檢測產品時,還是以傳統的眼看、口嘗、鼻聞、手摸等傳統經驗來衡量和鑒別其性狀、色澤、質地和氣味。企業會配備一些檢測設備,但是不常用、不好用,很多藥品的質量是儀器檢測不出來的。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中藥材實際上就是農副產品,過去從事中藥材經營的大多是一些藥農。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只要注冊一個經營許可證,就可以進駐市場進行銷售。
“目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販賣假藥材將按產品價值的2至5倍處以罰金。平時,這些商家最多擺20~30公斤,罰下來最多就幾百上千元,還沒有中藥材的檢測費用高。”成都市金牛區藥監局局長鄭濤告訴記者,由于中藥材市場大多為散戶經營,擁有成千上萬的客商,僅靠藥監、工商等部門有限的人力難以實現監管“全覆蓋”。以成都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為例,金牛區藥監局負責食品藥品監察執法的人員共有9名,但僅荷花池中藥材專業市場就有1700多家店鋪。違法成本低,執法人員不足,是中藥材造假售假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褚曉亮葉建平李亞紅張樂
注重制度和標準建設
針對新形勢下出現的中藥材制假新特點,業內人士建議,應繼續加大打擊力度,并注重制度和標準建設,從根本上遏止中藥材制假泛濫。
一是建立明確的行業標準。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組織專家,指定標準化的質量等級標準,并強制性明確中成藥生產企業的用藥等級標準。改變長期以來依靠“老藥工”“望聞問切”式地選藥,也切斷企業以次充好的后路。
壽建鴻認為,應當建立起從種子、種植、采收、加工、包裝到運輸、儲存一整套科學的標準,這樣才能更科學地規范中藥材的生產和銷售。壽建鴻說,他們公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正在合作制定中藥材的標準。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制定完一種道地藥材的行業標準大約需要花費10萬~20萬元,如果國家準備對5000多種中藥材進行標準劃定,總計花費約10億元。“雖然10億元支出看似非常巨大,但國家可根據中藥材的地理標志地進行劃分,由中央、省、市三級財政共同擔負。同時,可以引進中藥生產企業參與標準制定,實現多贏的局面。”
二是建立質量追溯機制。專家認為,應從流通環節上建立起一套溯源體系,并出臺政策“硬杠桿”,要求制藥企業、藥店、醫院等機構采購中藥材時,都必須選擇能夠溯源的藥材。同時要盡快推廣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中藥企業天士力集團董事長閆希軍說,GAP啟動至今已12年,但至今全國只認證了51個品種、59家企業以及66處中藥材生產基地,而中國常用的大宗中藥材品種約有360種。按目前速度,完成這項工作至少還需60年。不僅如此,部分已認證的企業及基地甚至出現了“回潮”。
目前,在質量追溯體系和機制建設上,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有益探索。如在四川省,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省內5家電子信息和制藥企業組成了科研團,開始利用物聯網和電子標簽技術,建立中藥質量追蹤體系。如今,在成都洞子口鄉的川芎中藥種植基地和雅安三九魚腥草種植基地里就能看見,種植的藥材都被貼上了二維條碼電子標簽,通過傳感器便能顯示包括藥材生長過程中的溫度、濕度、光照,生產過程中添加的肥料、農藥化學成分等各種參數。
三是鼓勵藥企建立種養基地。目前,一些有實力的醫藥企業已開始探索與藥農對口建立種養基地,這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把控中藥材的質量和安全,還能省去中間環節,并確保收購價格,在最大程度上維護藥農的利益,增加藥農收入。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李慎明建議,希望由國務院國資委組建一到兩個國有大型中醫藥企業集團并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中醫藥企業參與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從產業化入手,確保中藥材的種植和炮制的“純正”,并搞好中藥制劑、中成藥的研發,國家則在金融、稅收上給予支持。
四是多管齊下加大打擊力度。業內人士建議,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投入,加大對中藥材售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包括在市場中設立藥品監管站,派駐專業人員;整合部門資源,加強公安、藥監、質檢等部門聯手打擊違法行為的力度;嚴格執行刑法最新規定,對制假售假行為按照相關規定嚴處;構建誠信體系,并加大對違法者的附加處罰,如以身份證信息為載體,對違法人員拒絕銀行貸款、社保等。
返回